茶與器的結合,這幾個字說起來容易,做出來可是不易。
 
 
就在這個月,朱泥調砂厚胎矮梨形壺終於出窯了。
這是一把特別為沖泡04老鐵設計的紫砂壺。今天,我們就來講講這把矮梨形的設計故事。
 
2014年年中,“種茶人」張碧輝老師來到陶都宜興。沒想到,這次宜興之行,他獲得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支持者——經典陶坊的李尉文先生。
 「種茶人」張碧輝老師
 
李先生結識張老師後,深受其自然農法精神的感動,為了支持張老師的茶道院事業和自然農法,李先生收藏了張老師的04老鐵。
 

▲ 福建安溪縣祥華鄉「種茶人」自然農法茶園

 

這批老鐵,是正樅鐵觀音,內質豐富,更是以傳統發酵工藝製作而成,十餘年的存放,茶色澤烏黑

 

▲ 04年重焙火老鐵觀音

 

張老師又鄭重地將這批陳年老鐵重新焙熟焙透,重焙火的老鐵走[韻]。[韻]是老鐵的生命啊。

 

▲ 2016年4月,李尉文先生一行在安溪與張碧輝老師探討自然農法

 

為了04老鐵能夠得到最好的發揮,李先生開始琢磨為它配一把什麼樣的紫砂壺?

 

 

今年8月份,李先生設計了一把朱泥厚胎矮梨形壺。

這把壺的原型參照的是一把底款為[乾隆年制]的宮廷御用朱泥梨形小壺。

李先生常說,經典陶坊的設計一向追求茶與器的結合,崇尚「以古為師」。

以古為師並非泥古不化,以古為師重在理解古人做壺用壺的理念,而非照葫蘆畫瓢。

 

▲[乾隆年制]的宫廷御用朱泥梨形(經典陶坊藏品)

 

 

落到矮梨形壺的設計上,就要考慮04老鐵的特徵特性。

 

 

▲ [經典陶坊]出品朱泥厚胎矮梨形壶

 

概括來說,有幾點重要的考慮:其一、04老鐵需要燜泡方可出味,故將壺胎加厚,增加保溫時間以利茶葉內涵物的釋出;其二、壺身壓矮,壺內形成向下的壓力,有助於發揮茶的韻味;其三、拉長矮梨形壺的燒成時間,確保燒透,以免胎厚影響壺的透氣性。

 

【左】經典陶坊矮梨形壺/【右】乾隆年製梨形壺)

 

設計樣品燒出來後,李先生還在探尋究竟。壺胎加厚,可以保持壺內溫度;如果泥料中調入熟砂,那更是可以增強紫砂壺的透氣性。

 

 

▲ 泥料中調入熟砂,可以增強紫砂壺的透氣性

 

個月的設計調整,各位眼前見到的,正是這把新出窯的朱泥調砂厚胎矮梨形壺。

 

▲ [經典陶坊]出品朱泥调砂厚胎矮梨形壶

 

壺的故事還沒完。人們總說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。這話是對的。不過,對於04老鐵和他的老伴來說,這場姻緣雖然是高級定制,但不同的人來泡同樣的茶,效果卻絕不相同。

 

 

茶器結合,重在知茶懂壺,泡茶的人要清醒地掌控每泡茶的水溫和出湯時間。比如,厚胎固然可以保溫,但如果泡茶的水不是高溫,且持續加溫不足,厚胎反而會吸收更多的溫度,導致壺內茶的溫度降低,不利於茶葉物質釋放,滋味就不夠醇厚。

 

 

今天的標題風格有點雷,看起來象酸溜溜、萌噠噠的「知音體」。最後強調一遍,這是純正的技術貼!技術貼!技術貼!

下一期,敬請收看老鐵矮梨的使用(試用)篇